事件的传播和事件冒泡

DOM事件流

事件传播的三个阶段是:事件捕获、事件冒泡和目标。

  • 事件捕获阶段:事件从祖先元素往子元素查找(DOM树结构),直到捕获到事件目标
    target。在这个过程中,默认情况下,事件相应的监听函数是不会被触发的。

  • 事件目标:当到达目标元素之后,执行目标元素该事件相应的处理函数。如果没有绑定监听函数,那就不执行。

  • 事件冒泡阶段:事件从事件目标 target
    开始,从子元素往冒泡祖先元素冒泡,直到页面的最上一级标签。

如下图所示:

PS:这个概念类似于 Android 里的 touch 事件传递

事件捕获

addEventListener可以捕获事件:

box1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box3”);

}, true);

上面的方法中,参数为true,代表事件在捕获阶段执行。

代码演示:

//参数为true,代表事件在「捕获」阶段触发;参数为false或者不写参数,代表事件在「冒泡」阶段触发

box3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child”);

}, true);

box2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father”);

}, true);

box1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grandfather”);

}, true);

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body”);

}, true);

效果演示:

(如果上面的图片打不开,请点击:[http://img.smyhvae.com/20180204_1101.gif]{.ul}

重点:捕获阶段,事件依次传递的顺序是:window –> document –>
html–> body –> 父元素、子元素、目标元素。

这几个元素在事件捕获阶段的完整写法是:

window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window”);

}, true);

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document”);

}, true);

document.documentElement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html”);

}, true);

document.body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body”);

}, true);

fatherBox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father”);

}, true);

childBox.addEventListener(“click”,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捕获 child”);

}, true);

说明:

(1)第一个接收到事件的对象是 window(有人会说body,有人会说html,这都是错误的)。

(2)JS中涉及到DOM对象时,有两个对象最常用:window、doucument。它们俩是最先获取到事件的。

补充一个知识点:

在 js中:

  • 如果想获取 html节点,方法是document.documentElement。

  • 如果想获取 body 节点,方法是:document.body。

二者不要混淆了。

事件冒泡

事件冒泡:
当一个元素上的事件被触发的时候(比如说鼠标点击了一个按钮),同样的事件将会在那个元素的所有祖先元素中被触发。这一过程被称为事件冒泡;这个事件从原始元素开始一直冒泡到DOM树的最上层。

通俗来讲,冒泡指的是:子元素的事件被触发时,父元素的同样的事件也会被触发。取消冒泡就是取消这种机制。

代码演示:

//事件冒泡

box3.onclick =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child”);

}

box2.onclick =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father”);

}

box1.onclick =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grandfather”);

}

document.onclick = function () {

alert(“body”);

}

(如果上面的图片打不开,请点击:[http://img.smyhvae.com/20180204_1028.gif]{.ul}

上图显示,当我点击子元素 box3
的时候,它的父元素box2、box1、body都依次被触发了。即使我改变代码的顺序,也不会影响效果的顺序。

当然,上面的代码中,我们用 addEventListener 这种 DOM2
的写法也是可以的,但是第三个参数要写 false,或者不写。

冒泡顺序

一般的浏览器: (除IE6.0之外的浏览器)

  • div -> body -> html -> document -> window

IE6.0:

  • div -> body -> html -> document

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冒泡

以下事件不冒泡:blur、focus、load、unload、onmouseenter、onmouseleave。意思是,事件不会往父元素那里传递。

我们检查一个元素是否会冒泡,可以通过事件的以下参数:

event.bubbles

如果返回值为true,说明该事件会冒泡;反之则相反。

举例:

box1.onclick = function (event) {

alert(“冒泡 child”);

event = event || window.event;

console.log(event.bubbles); //打印结果:true。说明 onclick
事件是可以冒泡的

}

阻止冒泡

大部分情况下,冒泡都是有益的。当然,如果你想阻止冒泡,也是可以的。可以按下面的方法阻止冒泡。

阻止冒泡的方法

w3c的方法:(火狐、谷歌、IE11)

event.stopPropagation();

IE10以下则是:

event.cancelBubble = true

兼容代码如下:

box3.onclick = function (event) {

alert(“child”);

//阻止冒泡

event = event || window.event;

if (event && event.stopPropagation) {

event.stopPropagation();

} else {

event.cancelBubble = true;

}

}

上方代码中,我们对box3进行了阻止冒泡,产生的效果是:事件不会继续传递到
father、grandfather、body了。

阻止冒泡的举例

关键地方可以看代码中的注释。

效果演示: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